山裡少不了的溫度 關於火 (上)

作者: Serafina Yang

16998872_10202713233987617_5123001228177204941_n
夜晚的營火 /chang pao lien 攝

今晚沒有收穫,但獵人不大喪氣。

有的時候,我強烈懷疑在山裡自在地烤火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

乾乾的沙地上盤旋著涼涼的風,有一種黑是撥慢時針的微光,我撥弄著火堆裡寥寥幾根熾熱焦黑的木炭,三小時過去,原本薄薄的一層木灰已堆積成一彎環抱著火的沙灘,不時拍打上岸的,是煙的氣味,還有不知名的小蟲子不畏犧牲的俯衝飛馳。

剛從溪裡踏水回到營地的獵人,倒乾雨鞋裡的水,濕漉漉的褲子黏在五月仲夏夜的小腿上,靠近火,好讓身體吸收溫暖。我翻動著眼前的炭烤青椒,想從表皮的酥黃,推估獲得既軟猶脆、鮮甜多汁的點心究竟還要多久?「烤青椒?還是煮碗泡麵實在!」獵人拿起小鍋子就要去岸邊的淺灘取水。

在午夜的異次元世界裡,時間是以一根兩根被燒完的木頭來計算,一邊等待水煮開,我一邊和兩位獵人交換著今晚的動物公報,鎮守營地的我疑似有被對面樹上的飛鼠吐嘲,而他們倆則是互相重申,讓一隻山羊在一個陡坡後頭翻身隱沒並不在原本預定的範圍內,反正~就是讓牠跑了嘛!

烤烤火、吃完泡麵、暖暖胃,這個夜稀鬆平常,安靜的夜空下只剩營火嗶嗶啵啵竊緝私語,火星像是劃過宇宙的彗星,無預警地蹦出來帶給火爐前靜定的人們短暫的驚喜。說到火爐的形式,近年來我的心頭好是「雙槓式」炊煮萬用爐 (不用查,這詞是自個發明的)。

怎麼個強大法呢?不為大家介紹真如有嗝打不出來一樣難受。

「雙槓式」炊煮萬用爐

首先把火生起來後,放上至少電線桿一般粗的長樹幹兩截,且得是相思木或九芎一類的硬木材,質地硬實、紋理細密、木炭溫度高且穩定。把它們平行並排列好,且最好一根高一根低,中間留的空隙則端視鍋具可以剛好平穩放上、卡緊的距離。這麼一來想要煎煮任何料理,只要把鍋子擺上火堆核心區域的灶台上即可加熱,也不大燙手。

且隨著近端的樹幹從靠近火源的底部慢慢炭化鏤空,露出空隙的小洞穴裡躺滿灰白色的高溫粉床,正是烤地瓜的絕佳位置;而另一端的樹幹底下則留給負責添柴加薪的人一個不受干擾的空間,亦可斜斜地整齊架上待烤乾的濕木頭晚點留用。若有濕了的襪子手套褲子一物,也可攤平放在圓木兩端的遠火處烤乾,是為一天然的熨斗。

這種野炊火爐設計簡約,極少化的空間元素裡,反而流動著更多使用功能的想像!(必須說人在野外,創造力、知足程度和自我感覺良好數值通常呈指數增長) 畢竟有著兩根主幹挺著,造型不易變動、灶台夠穩夠平、熱能持續而長久是它最大的優勢,那種一鍋熱湯突然打滑砸了湯、滅了火,或掛著心愛羊毛襪的樹枝猝不及防向惡勢力折腰等戶外界名聞遐邇的悲劇,經過我的實證,此爐大約能下降百分之二十的發生率。

最棒的是長型的火堆就像是一個天然火炕,飯燒好了,炕邊的床位也熱了。不會有靠著錐形火堆睡覺,近火的這一頭暖烘烘,遠火的那一端不停瑟縮搓腳的窘態。在雙槓式火爐旁直接躺下,上上下下均勻的暖。夜半睡不著數星星,順便摸出灰窯裡的地瓜,掰開白撲撲的乾焦外皮一口咬下,哇!還是「燒」的!

DSC05432
原住民族在山中最常見的三石灶!

當然架爐的方法還有百百種,各有優缺,一群人圍坐聊天時自然是圓形的火堆最溫馨。而且想要找到雙槓式火爐中最關鍵的兩根長粗硬木,我承認這跟溯溪時,常在溪流兩側過夜的習慣脫不了干係,畢竟要在河岸邊找到這樣「天生廢柴」的機會可比森林裡大的多了!

山裡少不了的溫度 關於火 (中)

山裡少不了的溫度 關於火 (下)

發表留言

透過 WordPress.com 建置的網站.

向上 ↑